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TEPA)彰濱台中再生能源參訪活動花絮
TEPA辦理的一系列企業參訪活動,在新冠疫情趨緩後陸續展開,繼去年(109) 10月29日參訪明潭發電廠後,110年的第一場參訪於4月7日舉辦,TEPA會員及工作人員共37名,在微風涼爽的好天氣中,滿懷期待的前往彰濱工業區開始了一天的行程。本次安排參訪台中、彰濱風能與陸上海上太陽光電場,乃因彰濱工業區已成為台灣再生能源最佳示範場,不僅陸域、海域離岸風電高居全台之冠,更引進各類型「太陽能光電站」進駐。除了台電公司的彰濱太陽光電場,是全台陸域第二大的光電廠之外,鄰近的日商丸紅「辰亞能源」公司,利用潮間帶打造出全球最大「海上型太陽能電廠」,也是本次參訪的亮點之一。
參訪第一站是台電彰濱太陽光電場,台電公司非常重視本參訪活動,再生能源處的太陽光電蔡廠長金勝不但親自接待,還特別指派一位黃管理師全程陪同解説。彰濱太陽光電廠裝置容量為100MW佔地約140公頃,年發電量1.3億度,1年約可減少6萬8千噸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的貢獻相當大。
TEPA會員參訪彰濱太陽光電場合影
在參訪完台灣陸上第二大的太陽光電場之後,我們來到鄰近由辰亞能源在彰濱臨海工業區內建置,全球最大的海上型太陽能電廠,裝置容量為181MW佔地176公頃,年發電量約2.5億度,每年可減少13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目前這片廣大的內海仍在陸續建置中,完成後的總裝置容量可達360MW。
辰亞能源彰濱海上光電案場鳥瞰圖
辰亞能源彰濱崙尾太陽光電場簡介
第三站是本次參訪的另一個重點-台中風力發電廠,雖然在參訪彰濱太陽光廠時,台電公司的簡介中說明,目前正在進行的離岸風力將建置414MW的風力發電設施,但是從數字上很難瞭解實際設備的雄偉。而當來到裝置容量2MW的風機前面,發覺這樣的設施就有67公尺約22層樓高時,就可以想像5MW起跳的離案風機的巨大與工程的艱辛。由於風機都建置在風力良好的地方,艱困的環境讓參訪的人們都感受現場工作人員的辛苦。
台中風力發電廠同仁向TEPA會員解說風機的相關事項
台中風力發電廠同仁向TEPA會員解說風機及發變電事項
TEPA利用返回台中高鐵站的巴士上進行大夥兒交流,參訪者皆表示不虛此行,對參訪標的及接待極感滿意,並表示會積極參加TEPA所辦理的活動,及對工作同仁用心深表感動。
本次活動承台電公司再生能源處太陽光電廠蔡廠長金勝、黃管理師雋,辰亞能源胡總經理劭德、游專案總監祥益、徐行銷公關伊玫等相關人員熱忱接待、導引解說並安排聯繫事宜,使活動圓滿完成,特此致謝。
~~~彰濱參訪花絮 學生版~~
彰濱台中再生能源參訪活動心得
活動時間:2021年4月7日
作者:成功大學資源工程所 劉姿宜 盧品瑜 詹喻涵
非常榮幸能參與此次參訪行程,平時在學校執行再生能源相關計畫時,雖然能從文獻與網路上搜集許多資料和數據,但卻缺乏對這些數據的實體認知,此次透過實地參訪再生能源設施,得以深入瞭解再生能源的實際運轉模式以及感受到裝設再生能源確實需要龐大的土地面積。
參訪的第一站,來到目前全台灣最大的地面型太陽光電---彰濱太陽光電廠。首先到會議室聽取簡報,由廠長親自主持,並由台電再生能源處人員進行講解:該廠區使用新日光公司雙玻雙面的太陽能板,能讓發電效率比單面的太陽能板增加7%,年發電量約為1億3,000萬度,年減碳量可達到68,000公噸。聽完簡報後,接著到瞭望台上俯瞰整個太陽光電廠區,由瞭望台上向下望去,140公頃的土地鋪滿太陽能板,實為壯觀。透過台電人員的講解,瞭解到雖然日照越大,太陽能板效率越高,但同時也會因為溫度越高,造成效率下降,與一般所認知的日照充足,發電量就會高的觀念有所差異。接著則是參觀廠區的變電箱和控制室,這裡可監控整個太陽光電廠的溫度、日照強度和發電量,若發現有異常,則會進行太陽能板的清洗或更換。會後也開放討論,讓來自各領域的參訪成員能與台電再生能源處進行交流與分享。
圖一、彰濱太陽光電廠內控制室
最後還有參觀工研院在此處所建置的儲能系統示範場域,看到一間間大貨櫃屋佇立在太陽光電廠的旁邊,這些即為儲能設備,可將離峰時間多餘的電力加以儲存,至尖峰時段再放電。透過台電人員的解說亦可得知,儲能系統係由許多電芯串連而形成一個個電池模組,再與電池管理系統組合,最後經過功率調節器,和整個能源管理系統的調配,併入電網並輸送到各用電戶。而此處的儲能系統主要都是鋰電池和鈉硫電池,因其技術發展相對較為成熟,效率也較高。不過,目前儲能系統成本偏高,期待未來的儲能技術能將成本持續降低,以普遍裝設來因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
圖二、彰濱太陽光電廠之太陽光電板
第二站前往辰亞能源,該公司主要業務為投資建置太陽能電廠-包括地面型、屋頂型以及水上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此次參訪為彰濱崙尾東一號暨二號水上型太陽能電廠,目前為全球最大水上型太陽能電廠,總裝置容量高達181MW,相當於每年可提供約2.5億度的電力。
經由簡報者的介紹,對於該案場有概略性的了解,以及在建置水上型太陽能電廠時,政府、廠商、民間三方溝通對於環境、生態問題的重要性。其中,民間可能會認為水上型太陽能電廠會造成鳥類棲息地等生態破壞問題,但簡報者提到依據他們實際的監測,水上型太陽光電不僅未造成生態破壞,反而促進生態改良、甚至讓鳥類築巢,其原因是在於水下的生態,浮筒式太陽能板其觸底面積只占地底面積約25%,且在浮筒落下時,會隨著水的流動而慢慢下沉,且每一次所下壓的地方也會有所不同。此外,浮筒也呈現十字型,因此會有空洞可讓海中生物游動,水草與藻類若附著在太陽能板下,有利於魚、蝦的聚集,故更有利於鳥類的棲息、哺食。透過此次實際參訪辰亞能源,經由簡報者的解說也更能了解在政策推動下,加速綠能發展的同時,兼顧在地環境、生態的永續發展。
最後一站來到彰濱工業區的風力發電場,一下車便是一座灰白色的風機矗立在眼前,首先台電人員向參訪者講解風機本體構造與風機塔內部的空間配置,每一座風機都會搭配一個變壓器室。以前的維修人員都需要辛苦的爬上風機塔進行維修工程,後來在風機塔內部購置了升降機才讓維修人員能較輕鬆的到風機頂部;風力機的發電量與風速有關,以台電購置的風力發電機機型來說,在風速2.5~4m/s會開始發電,風速達到15 m/s便達到滿載發電,風速超過25 m/s時,風機便需要停止運轉,以免造成風機損壞。由此可知當風速過大或過慢都有可能使風機無法運轉,因此風機都會裝設偵測風速的裝置。而風機塔內除了有升降梯外,還有風力機負載量測系統,以觀察風力機的負載效應;另,該變電壓室也提供目前風速、風機轉速、葉片角度及電網功率等資訊。
圖三、風機塔內之升降梯
台電公司作為台灣的電力政策執行者,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為達到2025年的能源轉型政策目標--再生能源占比達20%,台電積極的推動再生能源建置,除了此次參訪彰濱太陽光電場及台中港風力發電站外,未來也規劃兩期的離岸風電工程,並建置離岸風電的併網設備,總裝置容量預估能達400MW,期許能帶動當地綠能產業,成為能源轉型的先驅者,為台灣的能源轉型奠定基石。
最後特別感謝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TEPA)提供這次的參訪機會,對於學生來說,真的很難能可貴,期待往後有更多的參訪和交流機會。
彰濱台中再生能源參訪活動心得
活動時間:2021年4月7日
作者:中原大學 詹于萱
隨著環境的變遷,為了尋求能源的永續發展,再生能源發展已成為各國政府在規劃能源政策時的共同目標,台灣也在2016年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其中以綠能發展為其重要推動方向之一,並期望於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由4.8% 提高至20%,其中又以太陽光電裝置量20GW和風力發電裝置量6.9GW為主,由此可看出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已成為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之主要目標。
透過這次再生能源園區參訪活動,讓我了解到台灣目前光電和風電之發展現況。第一站彰濱太陽光電場,為一佔地面積約140公頃大之地面型太陽光電,且由34萬片雙面型太陽能板構成,其中雙面型太陽能板正面接收太陽光,背面也能吸收經由地面反射光和漫射光,相較於傳統單面太陽能板,雙面型能夠有更好的發電效率和經濟回報,另外參觀到太陽光電場之儲能系統示範區案場,讓我了解到儲能裝置不但能有儲能功用,還能應用於電網穩定,減少再生能源之間歇性所造成對電網波動之影響,而目前臺灣本島儲能示範場域建置之裝置容量共計7MW/7MWh,其中一大部分的比例在彰濱太陽光電場,共設置5MW/5MWh裝置容量,可看出其在本島示範場域建置中佔一席之地。
第二站參觀辰亞能源的海上型太陽能電廠,其裝置容量達181MW,共由57萬片太陽能板組成,佔地面積共176公頃,據辰亞能源敘述,其為目前全球最大之海上型太陽能電廠,此案場挑戰開放式不穩定水域及潮汐、颱風等自然特性,為避免太陽能模組飄移,使用了沉錨塊連接浮筒固定,其機電設備平台也建於案場中央並由RC鋼筋混凝土橋樑建構而成。
最後參觀台中港風力發電,其為荷蘭Z七二型風機,每座裝置容量為2MW,台灣風機皆仰賴進口,但風機並非能夠完全適應台灣本土環境,因此在裝置後的前幾年是需要許多技術和人力去做調適,並且一支風機最高壽命大約僅有20年,因此,風機之維護所需的成本和相關技術也是風電發展效益上必須納入考量之重要因子。
經歷這次參訪活動,讓我實際看到這些大規模光電和風電裝置,感受到這些建設的工程浩大及瞭解到維護這些裝置不論成本或技術面所需面臨的挑戰性,像是彰濱太陽光電場,佔地140公頃的土地若逢雨季,必須每隔兩個月除草一次,一次費用約需新台幣200至300萬元,這些運維費用也是維持廠區正常運作的一大挑戰。另外,這次參訪我也很榮幸能夠從同行先進前輩們身上學習許多知識和經驗,以往參訪電廠的經驗皆是和同學同行,我們所看到的問題層面和種類總是較單一,但這次和來自學術界和不同產業界的先進前輩一同參訪,讓我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受益良多,最後非常感謝TEPA給予學生這次機會走出校園看看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現況。
彰濱台中再生能源參訪活動心得
活動時間:2021年4月7日
作者:中原大學 游晴幃
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能源轉型政策,以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為4大發展綱要,並期望在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0%。但再生能源容易受到氣候因素影響,相較於火力發電或核能發電,其發電量為間歇性、不穩定,難以替代基載電廠,通常需以火力或是核能機組作為備用電源。而臺灣地狹人稠,要發展大型再生能源案場,所需土地之取得著實不易,因此如何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將發電效益最大化是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共同目標。
目前還是學生的我,很榮幸參與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TEPA)再生能源園區參訪活動,這次參訪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台電擁有的彰濱太陽光電廠、辰亞能源海上太陽光電場及台電的台中港風力發電站。辰亞能源於110年2/3日宣布,位於彰濱工業區的「彰濱崙尾東一號暨二號電廠」已成功併入台電系統。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全台於20209年太陽能發電量為20.42億度,其中民營電廠佔19.35億度,台電佔1.07億度。而辰亞能源今年預計可貢獻逾2.5億度綠電,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不易預測性是再生能源併網與電力調度的最大挑戰,因此,在彰濱太陽光電廠旁可看到設置了許多儲能系統。根據台電資料,在佔地約140公頃彰濱太陽光電場裡,規劃了1.24公頃的土地進行儲能系統的試驗。儲能系統內含有電池系統、能源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能消弭再生能源間歇性造成的波動,讓電力穩定進入電網。也參觀了彰濱太陽光電廠的配電室,可以透過監控系統,看到太陽光電案場的即時發電狀況,而這些資料也同步顯示於台電網站裡的各機組發電量。
隨著工業的進步、環境的開發,社會上不免出現對環境保護的聲音,而民眾容易受到媒體的影響,對於開發皆視為破壞環境,我也不例外,有時會質疑開發與環境之間如何取得平衡。TEPA此次舉辦的活動讓我有機會走入業界,透過辰亞能源總監的介紹,了解到在生態方面,辰亞能源是採友善土地與影響生態最低的設計原則,總監也指出,原本在這塊土地上棲息的鳥類數量並沒有因為開發而減少。讓我聯想到之前參訪的林口電廠也致力於復育野百合,在開發的過程中同時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珍惜著我們這塊寶島上的物種,追求永續經營。
一整天的行程下來,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校園內,研究的方式多半是透過電腦軟體進行模擬,透過這次機會走出校園,實際到現場近距離的接觸發電端,感受到我們用的每一度電背後是靠著許多人共同努力建立而來的。同時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能夠接觸了許多在電力界的先進,聽著他們分享著實務上的經驗,同時也思考著如何學以致用,期許自己未來在台灣電力領域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