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114年度專刋 序
歐嘉瑞*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
在全球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與資通訊等高科技產品需求熱絡帶動下,2024年下半年台灣外需出口與投資優於預期;內需方面,民間投資回溫,廠商加碼購置資本設備與擴充產能,加上受惠於薪資穩健成長、股市交易熱絡,亦帶動民間消費實質成長,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資料指出,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4.3% ,創三年來新高紀錄。
受經濟成長率再度攀升之影響,能源署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整體用電量較2023年增加2.2%。其中工業部門用電量占比55.6%(約1574億度)最高,較2023年增加2.9%,主要受惠於全球AI與高科技產品需求激增,台灣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加碼投資、擴增產能,外需出口暢旺;住宅部門用電占18.9%(約535億度)以及服務業部門用電占17.7%(約501億度),兩者均較2023年微幅增加。在供電方面,2024年大潭8號機和興達電廠更新1、2號機陸續商轉;台灣總發電量約2,886億度,其中燃煤占39.3%、燃氣占42.4%、再生能源占6%、核能占4.2%。
2024年台灣和全球年均溫均創下歷史新高。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指出,全球年均溫較工業化前之均溫高出1.6oC,首次超過巴黎協定所訂定升溫不超過1.5oC之目標,主因為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雖大幅增加,仍趕不上電力需求成長;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化石燃料碳排量創歷史新高峰;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4年10月發表之「全球能源展望」報告進一步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促使全球加速擴大清潔能源的需求,為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需繼續擴大發展水力、生質能及核能等低碳、可調度能源。
關於低碳能源的開發,2024年國際上幾個大經濟體都有亮點成果:美國聯邦能源管制委員會(FERC)報告指出,再生能源占2024年美國新增裝置容量之 90.5%,其中太陽光電新增30GW,蟬聯美國最大之年度新增電源;風電新增3GW;核電新增1.1GW;而由於新建半導體和電池製造廠及資料中心大幅增加,2024年美國電力消費量成長2%,打破近二十年來幾乎無變化之局面。歐洲方面,能源智庫Ember 統計資料指出,再生能源提供2024年歐盟47%之電力,其中太陽光電提供11%,首次超過占比約10%之燃煤發電量;風電提供17%,超過占比16%之燃氣發電。整體而言,2024年化石燃料提供29%之電力,其中天然氣發電量連續第五年下降,顯示過去五年來,歐洲能源轉型速度比預期的要快;另,因經濟疲弱-尤其是德國,2024年歐洲整體用電需求較2023年減少7.7%。中國大陸方面,中國國家能源局(NEA)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電力新增裝置容量中再生能源占86%,其累計總裝置容量占中國之56%,創下歷史新高,並繼2023年之後,再次超過中國總裝置容量之一半。但電力需求持續增加,火力發電量創下歷史新高,其燃煤消費量仍超過全球燃煤消費量之一半。另,爲大幅改善電力市場之設計與運作,中國能源局於2024年5月發布新版「電力市場運作基本規則」,包括增納入容量交易、建立容量成本回收機制,並訂定更嚴格之市場參與門檻。
參照前述國內外能源發展現況,我們注意到2024年是繼2023年之後,續創全球均溫新高記錄。因此,114年專刊將續着重在減碳相關議題,內容分爲三大篇9章。
第一篇從電力管理角度綜覽2024年台灣電業全貌。其第1章請能源署針對電力有關政策推動與法規修訂概況做一介紹,焦點為經濟部啟動新一波《電業法》之檢討及修正:在《電業法》修正草案部分,包括活絡綠電市場、擴大電力資源、確保電力交易平台中立性及台電公司再定位等;在《能源管理法》修正部分,包括強化能源需求面管理、提升能源效率及修正指定能源產品管理辦法之授權範圍等;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部分,包括透過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規範,滿足國內產業使用再生能源電能之需求、維持再生能源良善設置環境,以及強化案場營運管理作為等;第2章由本會針對2024年一整年電力供需做一回顧與探討,除發電端和用戶端之各項資料深入說明外,我們亦探討備用/備轉容量、尖峰/夜尖峰、區域負載、電網韌性、溫室氣體排放量等議題。
第二篇談電業減碳發展。為持續朝向2050淨零目標邁進,工商界擴大設置與採購再生能源所發電能已成為企業減碳之重要課題。因此,第3章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介紹再生能源擴大應用與發展之沙盒驗證機制,為企業碳中和與綠電應用之實踐提供參考;而隨着更多之再生能源倂網,其間歇性特性對電網供電穩定造成之挑戰亦日益增大,需要運用先進之氣象、水文和氣候服務,以協助評選合適之場址和優化再生能源所發電能之調度,因此第4章請中華經濟研究院為我們介紹氣象資訊應用於綠能發展之現況與展望;再者,近年來大量再生能源加入電力系統,供電壓力轉移至夜尖峰,調度策略亦需與時俱進,進行負載轉移,以確保供電穩定。因此,請台電公司在第5章就電力調度因應能源轉型之挑戰與精進做一說明;此外,電力調度亦需搭配時間電價和需量反應等需求面管理措施,以提升用戶用電管理和節能績效,並讓電力資源更能有效利用。因此,第6章請台電公司說明需求面電能管理之精進與展望;另,我們亦注意到,近年來國際上積極推動碳定價機制,作為能源減碳轉型之重要經濟手段,以支持電力部門在合理可行之成本及時間下達成減碳目標。因此,第7章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爲我們介紹國際上碳費、碳權與碳稅機制推動現況與展望。
第三篇從「世界櫥窗」觀察國際上低碳氫能和日本與韓國之低碳電力發展。雖然低碳氫目前僅占全球氫氣生產量1%以下,但隨著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成為全球共識,受到各國政策和產業界高度重視而呈現快速成長趨勢。因此,第8章請工研院綠能所爲我們介紹國際上低碳氫生產、交易現況與展望;另,我們亦注意到,日本和韓國做為亞洲主要經濟體與工業大國,已分別於2020年和2022年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之能源轉型目標與策略,值爲我們借鏡參考。因此,第9章請中技社為我們介紹日韓低碳電力發展現況與展望。
本專刊得以完成,感謝幫助撰稿之許多單位和專家,亦感謝參與審稿之多位學者。由於能源或電力有關議題相當廣泛,本專刊或有些不足仍待加強之處,尙祈讀者們不吝指教,作為下年度編撰的參考。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TEPA)大事紀要
(113年6月~ 114年4月)
電力需求於世界各地而言,不僅是科技與經濟的基礎,也是生活品質與社會穩定的保障。隨著政府積極推動電力市場自由化,開放更多用戶參與「台灣電力交易平台」,讓企業可直接購買綠電或透過售電業者自由選擇來源,至114年4月民間合格交易者已達105家,企業購電選項更多元,帶動綠電市場交易活絡。為確保電網穩定,台電引入更多「輔助服務」如需求響應、儲能系統、頻率調節、電網優化等,吸引業者參與,創造新的市場機會。
TEPA有幸在能源轉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除了提供電力相關資訊及辦理相關研討會、座談會等,也積極促進電業技術相互交流與實地參訪等業務,期望在電力資訊上共同與時俱進。
本期主要活動情形如下:
一、TEPA會員數
TEPA自108年1月7日成立至114年4月30日,個人會員由103位增至228位、團體會員由36家增至88家,仍在持續增加中。
二、TEPA年度專刊
・109年:「我國傳統及新興電業現況與未來展望」,發行1500本
・110年:「台灣電網及電力交易市場現況與未來展望」,發行1300本
・111年:「台灣電網管理現況與未來展望」,發行1,300本
・112年:「112年度專刊」,發行1,200本
・113年:「113年度專刊」,發行1,200本
・114年:「114年度專刊」,發行1,000本
發行對象:TEPA全體會員、電業界相關企業、機關及學校
目 的:「114年度專刊」乙書,闡述一年來台灣電力管理有關法規、電力
供需、電業減碳、國際綠碳氫生產與交易、日韓低碳電力發展等現
況與展望。
109年專刊封面 110年專刊封面 111年專刊封面
112年專刊封面 113年專刊封面 114年專刊封面
三、電子報
電子報自108年3月起至114年4月止,共發行 95 期。
目 的:每期電子報含蓋,蒐集國內、外及大陸電業相關即時資訊,提供業界新
知,了解電業動態。
四、參訪活動
・113年6月20日 參訪台電公司明潭及大觀抽蓄水力發電廠
目 的:TEPA 安排參訪台電公司明潭、大觀抽蓄電廠,除提供會員瞭解,在
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透過儲能設施及輔助服務,協助提供穩定的電
力供大眾使用,亦可進一步瞭解未來清潔能源的整合與應用。
參訪人數:36人
明潭發電廠團體照 大觀抽蓄水力發電廠團體照
・113年9月26日 參訪台中火力發電廠及臺灣風能訓練中心
目 的:TEPA本次辦理「台中火力發電廠及臺灣風能訓練中心」參訪,有助於
會員瞭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傳統火力電廠所扮演的角色,及離岸風
電的相關要求,有利參加者思考在能源轉型中,如何布局電力產業、發
展合作通路、拓展商機。
參訪人數:35人
台中火力發電廠團體照 臺灣風能訓練中心團體照
・114年3月28日 參訪台電公司電力綜合研究所樹林所區及電幻1號所
目 的:本次TEPA 辦理參訪台電公司電力綜合研究所樹林所區及電幻1號所,
提供會員瞭解電力系統現在及未來的相關知識,並在回顧能源的路上,
透過不同面向的創意思維,開展對能源新知更深及更廣的瞭解。
參訪人數:31人
台電綜合研究所樹林所區團體照 電幻1號所團體照
五、訓練班
・113年10月至11月 辦理「電力交易平台」課程。共2場(含1場精進班)
電力交易平台座談 講師授課
六、研討會
・113年5月21日研討會:「台灣電力系統因應淨零碳排之對策與挑戰」
(合辦單位:台灣綜合研究院)
目 的:本次研討會就公用電業轉型因應淨零碳排政策、電力調度之精進與展
望、火力電廠減碳現況與未來挑戰等議題進行探討與交流,探討如何
透過智慧電網與能源管理來解決企業面臨的挑戰。
出席人數約165人
貴賓合照 研討會現場
・113年9月6日研討會: 「AI-Powered iVPP虛擬電廠智慧雲」
(主辦單位:加雲聯網 協辦單位:TEPA)
目 的:「AI-Powered iVPP虛擬電廠智慧雲」研討會,邀請相關電業界 先
進參與,現今在綠能蓬勃發展的時代,善用AI科技不僅能提高能源系
統的穩定及可靠性,更能運用在微電網、虛擬電廠及電力交易實務運
用上,讓業者善用餘電並使利潤最大化,且希望共同努力及早如期達
成2050年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的目標。
出席人數約145人
「AI-Powered iVPP虛擬電廠智慧雲」研討會大合照
・113年9月9日研討會:「113年運用氣象服務促進綠能穩定供電」
(合辦單位: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
目 的:本次研討會邀請國內綠能業者參與,以過去經驗為基礎,進一步深入
研析如何善用綠能氣象資訊服務促進國內當前與未來之電力供應穩
定,亦增進公、私部門間的對話與交流。
出席人數約149人
貴賓合照 綜合座談
・113年9月12日研討會:「綠電與碳交易現況及展望研討會」
(合辦單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目 的:隨著供需逐漸明朗與配套措施逐漸到位,企業針對綠電如何有效的安
排案場與用戶間的轉供,讓綠電使用成本有效運用,碳權交易如何配
合企業的碳管理等議題,將是企業實踐淨零碳排和能源轉型的重要議
題。本次研討會邀請到經濟部能源署、經濟部標檢局、台灣碳權交易
所與資誠普華綠色科技,從不同面向解析探討綠電與碳交易的現況與
展望,共同實踐企業淨零之路。
出席人數約 278人
「綠電與碳交易現況及展望研討會」大合照
・113年11月14日研討會:「氫能應用於電力的現況與發展」
(合辦單位:聯華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目 的:TEPA團體會員中能源業者佔有頗大比例,對關鍵氫能源之發展遠景
甚為關切,鑑於此特與國內氫能領域頗賦盛名之聯華實業控股公司
共同辦理此一研討會;從國內氫能供應策略規劃、氫能源發電及業
界氫能產儲運現況予以探討,期許能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國家
目標。
出席人數約120人
貴賓合照 研討會場內
七、專案合作:
(一)專題:「虛擬電廠供電服務技術介紹及挑戰與展望」合作單位: 財團法人中技社
(二)專案:「董事進修課程合作」合作單位: 台灣董事學會
TEPA 理事長
秘書長
謹識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第一篇 電力管理
113年電力相關法規與政策之制訂與實施
吳志偉*
(能源署 副署長*)
摘 要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綜整113年電力相關政策推動與實施之相關狀況。113年經濟部同時就《電業法》、《能源管理法》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提出修正草案,持續朝向2050淨零轉型目標邁進。在電業法修正部分,主要係考量近年來再生能源建置持續擴大,且綠電交易市場之快速而活絡發展。因應此電力市場結構及交易模式之改變,和非傳統電力供應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同時為確保電網穩定,亟需符合電力市場實務發展之規範,爰啟動新一波《電業法》之檢討及修正。在《能源管理法》修正部分,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共同倡議「全球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宣誓」,主張至2030年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從2%提升至4%,節約能源已成為達成淨零的關鍵作法之一。因此,透過修正能源管理法達強化能源需求面管理,提升能源效率,以推動深度節能,促進節能效益。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部分,主要是考慮國內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漸具規模,除藉由電能躉購等政策工具持續鼓勵、推動外,亦有透過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規範,以期滿足國內產業使用再生能源電能所需之必要。另外,為妥適維持再生能源良善設置環境,亦須按各類別再生能源設置特性,據以強化案場營運管理作為,俾再生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目標得兼籌並顧。
第2章 113年電力供需回顧與展望
*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
摘 要
《電業法》自106年1月11日三讀通過,開啟綠能直供與逐步減核增氣之能源政策,台電公司從110年起,開始統計經台電輸配線路代輸的電力轉供電量,113年起新增一項供電來源:電池放電。目前轉供電量雖尚未納入台電系統之售電量中,且電池放電量尚甚少,惟此等項目可供瞭解,在能源轉型中占重要地位的綠電發展情形。本專刊繼109年開闢本章後持續關注此項議題,從電力供應端、電力需求端、電力系統運作三大面向,說明電力系統之供、需和運作現況,以供各界賢達參閱。電力供應端將分別依能源別之系統發電量、系統裝置容量、依公司別之發電量、各縣市再生能源容量、燃料供應與儲存量、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空氣污染等面向探討之;電力需求端則從台電系統各業別售電量、區域供電、及各行業用電量等方面敘述現況;電力系統則分成備轉備用容量、尖峰次尖峰與輔助服務、區域負載與供應、自然環境對系統之影響等分項,對現況進行陳述。本章內容原則上將涵蓋104年至113年度的資料,及各年度有關電力方面之重大事件,除可了解中長期趨勢,亦期望對未來電業的發展有所助益。
第二篇 電業減碳發展
第3章 電動車綠能充電沙盒 開創綠電採購新模式
王漢英* 梁佩芳** 徐彬海***
(*工業技術研究院-特聘專家)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副所長)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業務經理)
摘 要
本文首先深入探討全球與國內再生能源電力採購模式之發展趨勢,同時分析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所認可之五大綠電採購模式。在國際市場,以未綁定之再生能源憑證(Unbundled Certificates)與電力購買合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為兩大主流。儘管未綁定之憑證交易仍佔大宗,但由於PPA 模式能直接支持新建再生能源專案,因而呈現逐年成長的態勢。在國內,則遵循「電證合一」之精神,透過發電業者直轉供或售電業者轉供採購再生能源,為主流之採購模式。
國內直轉供憑證核發主要仰賴台電公司之轉供結算機制。本文同時探討了現行轉供結算機制的侷限性與在綠能充電應用中之挑戰。為解決此等問題,本沙盒計畫提出轉供電量彈性分配機制,成功解決充電站綠電需求波動與分配問題。此外,為進一步提高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並活化市場交易,建議將此機制擴展至跨法人用電戶。
本文亦詳細說明了綠能充電解決方案之運作機制、資料交換格式、轉供電量分配邏輯與具體之成果等,證實了充電站提供全時綠電服務之可行性,並使電動車主可取得台灣再生能源憑證(Taiwan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T-REC)。綠能充電不僅是一項技術創新,更為企業與車主開創了新的減碳途徑。
展望未來,綠能充電可望優先拓展至租車業與物流運輸業,帶動交通運輸領域之低碳轉型,幫助我國達成淨零目標。
第4章 氣象資訊應用於綠能發展之現況與展望
鄭睿合*王建勛**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 高級分析師)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海象氣候組 副研究員)
摘 要
能源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四分之三,能源系統轉向清潔能源發電形式成為永續發展的重點。為了落實去碳化目標,全球各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但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性為供電穩定及電力調度帶來新的挑戰,因而需要投資於對應的氣象、水和氣候服務,來確保能源基礎設施能夠抵禦與氣候相關的衝擊,並更能更好地利用再生能源,同時在公、私部門的協同合作下共同探討和面對能源系統的演變。
現階段國內外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均有越來越多運用氣象資訊產品和服務,進行選址、財務評估、施工、運維、發電量預測…等業務項目之案例,許多要開發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的業者均會採購或參考公開之氣象資訊,且從中進一步反饋氣象資訊提供單位開發更適宜市場需要的氣象資訊產品和服務,形成正向循環並有助於發展氣象資訊產業,提供綠能領域更優質的氣象資訊產品和服務。
我國中央氣象署在多年來的努力之下,使氣象署的預報模式在臺灣的預報能力有顯著提升,並開發包含「新一代綠能評估系統」、「綠能環境即時監測系統」、「綠能即時預報系統」及「離岸風機施工決策系統」等4大系統的「氣象資訊綠能虛擬營運中心」,提供國內綠能產業使用,同時在近期公告「氣象資源創新試用方案」,實踐世界氣象組織提倡的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並藉由與民間企業一對一的交流與合作計畫,協助綠能業者取得所需的相關氣象資訊,以及如何選擇和使用正確的氣象資訊。
因此建議國內再生能源業者可積極申請「氣象資源創新試用方案」,發掘各類氣象資訊在商業環節中能夠應用的空間,進一步掌握我國能源轉型中存在的商機、提高企業商業價值和市場機會。
第5章 電力調度因應能源轉型之挑戰與精進
周芳正*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電力調度處處長)
摘 要
近年台電公司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 努力發展再生能源及推動友善併網, 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也持續提升中;然而再生能源發電的不確定性,以及部分自發自用未回傳數據資料,導致負載特性及趨勢改變很多,使舊有的調度模式受到挑戰。因此,為因應再生能源發電變動性和不確定性,台電導入再生能源預測模組和機械學習技術,提升負載預測準確性,以及透過再生能源監測與推估平台(Green Energy Estimate and Monitor System, GEMS)幫助台電即時監控並推估發電量,以應對突如其來的氣象變化,讓調度員能即時調整電力配置,確保供電穩定。
台電於2021年設立日前輔助服務市場,開放民間業者以輔助服務的型式來協助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透過各式可靠資源併入電網,有效提升當前電網的彈性與穩定性。近年大量再生能源加入系統,系統供電壓力轉移至夜尖峰,調度策略也與時俱進。台電搭配儲能、慣常水力精準操作、夜間抽蓄水力調節等靈活調度作為,結合新需求面管理措施,進行負載轉移,確保供電穩定。另外隨著系統進入再生能源高占比時期,其係透過變流器等電力電子設備併網之資源,並不完整具備傳統機組透過旋轉儲存能量之能力,使得系統頻率變化更為急遽,倘若事故發生,系統所面臨之高低頻現象將會更為嚴重。為使系統得以安全穩定運行,或遭遇事故後可快速恢復,藉助儲能等可快速頻率響應之彈性電力資源,減少事故範圍協助系統恢復穩定。
第6章 需求面電能管理之精進與展望
*黃美蓮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業務處處長)
摘 要
2050淨零排放目標下,除了發電端的供給面致力於脫碳作為外,用戶端的需求面電能管理更是關鍵角色。需求面管理包含時間電價和需量反應,近年因再生能源發電增加,白天有太陽光電供應,使電力系統高峰從白天移至晚上,台電爰進行各項需求面管理措施的改革和精進,其中最主要的是推動電價時間帶調整,將費率高段時間移到晚上,並降低白天用電費率,以提供正確的價格訊號,引導用戶做好用電管理。時間帶調整經過1年3個月的試辦後,於2023年正式實施,如今,夜尖峰移轉的用電量已超過100萬瓩,相當於台中兩部火力機組發電量。此外為增加用戶選擇性和電力系統需要,2023年11月台電推出了批次生產時間電價,該電價的離峰長達18小時,適合可配合尖離峰時間調整產程的高壓以上生產性質用戶選用。至於住商和低壓用戶,則於2024年7月推動住商自動需量反應試辦方案,已有超過2,000戶、4,000台家電參加,透過遠端自動調控參與的用戶設備,達到聚沙成塔的節能效益。展望未來,在再生能源高占比下,除需解決其高滲透率及間歇特性所帶來的問題,如何進一步充分善用再生能源,以更靈活彈性的調節電力供需,將是新的課題。台電正持續參考各國經驗,規劃推動切合實際需要的需求面管理措施,如高壓以上逐時電價、向上需量反應等以為因應。
第7章 碳費、碳權與碳稅機制推動現況與展望
蔡亦臺* 李宗哲** 伍韻安***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再生能源事業服務主持會計師)
(** 資誠普華綠色科技公司 董事)
(*** 資誠普華綠色科技公司 資深顧問)
摘 要
1992年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下,全球開始嘗試以經濟手段架構溫室氣體減量,各國也陸續對「碳」進行定價以加速減量成果。台灣選擇先推行碳費制度做為碳定價機制,將碳費收入用於支持國內的溫室氣體減排以及能源轉型,從而為企業提供實際經濟誘因,促使積極參與減碳行動。
本文除說明全球碳定價機制現況之外,也闡述台灣目前的碳定價機制及與其能源轉型的互動。碳定價機制在能源轉型中的扮演重要角色,相信在積極與建全的碳市場機制下,將對我國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及促進國內低碳經濟發展有正面助益。
第三篇 世界櫥窗
第8章 國際低碳氫生產、交易現況與展望
*萬皓鵬**黃霈瑜***童永樑****潘育絜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副所長 / 工研院氫應用規劃小組召集人)
(**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副研究員)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技術總監)
(****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專案經理)
摘 要
隨著2050淨零排放目標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積極推動低碳氫( Low-carbon hydrogen)應用作為減碳核心手段。低碳氫可藉由低碳電力電解水、化石燃料結合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技術(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生產,應用於工業、交通及能源等多領域,特別是在難以電氣化的重工業。雖然低碳氫目前僅占全球氫氣生產量1%以下,但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及國際合作,及搭配各國政策支持,可望推動市場快速增長。然而,現階段由於低碳氫生產成本高、再生能源供應波動、跨國運輸技術尚未成熟,及基礎設施不足等挑戰,各國正採取價差合約、稅收抵免、區域發展計畫和競標制度等措施促進技術商業化,同時強化製氫碳排放認證國際合作。根據BloombergNEF預測,2030年全球低碳氫產量將達1,600萬噸,並拓展至鋼鐵、燃料電池、航運等新應用領域,成為實現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
第9章 日韓低碳電力發展現況與展望
*郭華軒
(*財團法人中技社 科技暨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員)
摘 要
本文探討日本與韓國在低碳電力發展的現況與展望。兩國作為亞洲主要工業大國,電力部門碳排放占比約37-40%,且化石能源占比超過50%,亟需改變能源結構以達成減碳。日本於2020年10月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提出綠色成長策略;韓國則於2022年2月提出氣候中和路線圖情境1.0 (2050 Climate neutrality roadmap for Korea《K-map scenario 1.0》),2024年2月再提出2.0版。文中分析兩國在再生能源、核能、氫能等低碳電力技術的發展現況,以及電網建設藍圖。研究發現,兩國能源政策都受到政權更迭影響而調整,特別是在核能發展方向上。兩國離岸風電的推進也都不如預期,主要受限於電網建設進度、併網容量,以及社會共識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