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續供應鏈思維談台灣電力供應的多元開發與穩定性
*賴樹鑫 主筆
*TASS社團法人台灣永續供應協會 創會理事長
IFPSM國際採購與供應管理聯盟 董事會與理事會成員
一、前 言
2025年全球政經情勢隨著美國川普總統於一月中旬的再度就任,並於四月初提出「對等關稅」的單方政策與強制實施方案,造成全球所有國家的普遍恐慌,隨著川普宣布對全世界所有國家的關稅課徵稅率後,無不哀鴻遍野!尤其是以偏重依賴對美國出口產品為其經濟成長主要來源的國家而言,其對國內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所造成的傷害及衝擊更是嚴重。
各國政府執政當局於發展經濟與促成產業發展,甚至在維繫人民安居樂業之時,更需考量與努力維繫電力的穩定供應。然而,近幾十年來因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與能源需求的持續上升,許多國家正面臨著能源供應的嚴峻挑戰。台灣作為一個能源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其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與多元化顯得尤為重要。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的電力供應主要依賴傳統的火力發電與現已被停用的核能發電。近幾年來,台灣亦與全世界眾多國家一樣,積極開發再生能源。這種較為單元寡頭的供應模式使得台灣電力供應在面對外部衝擊(如國際油價波動、天然災害等)時,顯得捉襟見肘;尤其近ㄧ、二年來國際地緣政治因素造成的影響猶為鉅大,且具更多不可預測性的風險。有鑑於此,吾人宜從永續供應鏈思維,促進台灣電力來源的多元開發與穩定性,並提升整體電力系統供應網絡的韌性,以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持續不斷的挑戰。
二、何謂「永續供應鏈」
永續供應鏈將道德與環境責任實務全面整合,是一種具有競爭力的成功模式,其中有下列五項重要元素:
1.端對端供應鏈的資訊透明度是關鍵所在,且須涵蓋從原料尋源、到最後一哩物流,甚至包括退貨及回收流程;
2.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也要考慮未來世代的需求,以維護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平衡發展;
3.應重視企業與其品牌在最終顧客或消費者心目中的聲譽,同時於產品生產製造或倉儲運輸、物流過程中減少對環境之衝擊;
4.降低成本與滿足消費者對永續性發展相關議題的關懷與期待;
5.善用數位轉型和日益成熟的數位供應鏈技術,包括大數據管理、進階分析、人工智慧(AI)和安全性工具(例如:區塊鏈、無線射頻感應器-RFID)等。
此外,供應鏈的道德實務越趨重要,已成為企業更加迫切的優先要務,法規遵循目標與永續經營基準也跟著成為日益普及的標準。聯合國全球盟約(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針對供應鏈永續經營的衡量方式制訂了10項標準,涵蓋了環境責任、勞動措施、人權和腐敗等領域。這些原則是為實現社會責任的實務和產品所制訂,有利於建立正面的品牌意識、競爭力和長期盈利能力。
企業大多對永續供應鏈有長期的願景,但如何提升供應鏈管理中的可見度(Visibility)、透明度(Transparency)及衡量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是主要的挑戰。組織不應只將重點擺在採購與節約成本,應重新定義永續供應鏈的投資報酬率,注重端到端(end-to-end)的供應鏈轉型與無形資產的影響力。
三、永續供應鏈運作之原則
(一)需要靠協作來實現:在全球許多地區,綠色與道德營運標準的遵循向來難以執行。如果供應鏈管理從業人員想要克服這種困境,就必須齊心協力、分享資訊,才能實現目標。
(二)需要利用市場上可取得的最佳技術來實現:供應鏈永續性面臨挑戰,原因在於供應鏈中許多環節過於複雜且廣泛分佈。如果沒有現代的數位技術,就無法維持並協調責任層級與即時的透明度,這些皆為實現遠大永續經營目標的必要條件。
(三)需要靠制訂一致的標準來實現:為了讓策略性供應鏈的永續經營計劃能夠運作,就必須明確地一一指出基準、目標和指導原則;這些內容必須公開讓供應鏈中所有利害關係人及供應商所知,並且取得共識。
(四)需要靠傳達成功的訊息來實現:如果企業達成自家的永續供應鏈目標,務必要公開分享這項有進展的正面消息。一家綠色企業獲得應有的名聲,對品牌向來都是好事,「富比士 Forbes」雜誌的ㄧ篇文章曾提出,「善用綠色行銷能夠提高聲譽和品牌形象,讓消費者產生忠誠,並為淨利帶來正面效益。」
四、電力永續供應鏈須具備之四大要素
電力供應是無形電能(能量)的輸送與分配,須隨時維持供需兩端電能平衡,電力系統始能在穩定的頻率和電壓下運作。因此,電力的永續供應鏈除需具備綠色、透明、循環等要素外,亦須具備充分的韌性。此等四大要素分別概要說明如下:
(一)綠色
若要實現綠色供應鏈,必須將環境責任原則和基準成功整合到供應鏈管理之中。這套流程包括產品設計、材料尋源、製造、物流,以及生命週期末端的產品管理。而在電力供應領域,擴大發展再生能源、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以開發低碳或無碳能源,已成為全球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二)透明
供應鏈透明度意指,企業在貨物與勞工來源以及端到端的供應鏈實務方面,公開揭露相關資訊的能力和意願。許多企業都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資源建立並維護道德與對環境的責任標準。供應鏈管理從業人員如今已能夠運用區塊鏈和RFID感測器等數位技術,在完整的供應鏈歷程中,針對所有產品和供應商獲取準確且無可辯駁的完整紀錄。而在電力供應領域,區塊鏈技術已應用於電力交易或虛擬電廠營運。
(三)循環
在循環供應鏈中,產品會分解或縮減為原料形式,再製成可銷售的產品,讓企業既可達成回收的環境效益,也能回收過程中所投入的成本。這套模式由於具備這種雙贏的特性,因而越來越受歡迎,根據2020年Gartner的調查指出,有70%的供應鏈領導品牌計劃要投資循環經濟。在電力供應領域,全球於1990年代初期開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發電,迄今,已有大量的太陽光電、風電及儲能電池屆滿使用年限,未來隨著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的擴大使用,其數量亦將持續增加,國際上汰役太陽能板、風機葉片以及儲能電池等回收、處理並再利用之能源循環經濟產業亦隨之興起。
(四)韌性
韌性供應鏈是指在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時,能夠快速適應變化並保持運行的供應鏈系統。它強調的是系統的靈活性、適應性與恢復力,能夠在遭遇突發事件後迅速恢復正常運作,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降低因供應中斷而造成的損失。近幾年來,國際上極端氣候衝擊造成大規模停電事件頻傳以及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發生大規模停電事件,都提醒世人強化電力供應鏈韌性之重要性。
五、台灣電力供應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一)挑戰
從永續供應鏈角度思考,台灣電力供應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
1. 依賴單一或少數電源的風險:過度依賴火力發電使得台灣在能源價格波動時承受較大壓力,過去數年因國際煤礦價格波動大幅影響發電成本。
2. 氣候變遷影響下的供電不穩定性:極端氣候事件對電力供應造成的影響日益明顯,例如前不久丹娜絲颱風來襲造成中南部水災、多日供電中斷之慘況。
(二)因應策略
為了提升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台灣必須推動電力來源的多元化。這不僅能減少對單一能源的依賴,還可提高整體電力供應鏈的應變能力、彈性與韌性,以利於台灣在未來實現永續的能源發展。從永續供應鏈的思維著手,建議可以考慮以下的作法:
1.持續積極開發本土低碳能源
台灣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資源,潛在地熱能和海洋能等低碳能源資源也極為豐沛。政府應持續加強對這些綠色能源開發的支持,透過各項政策激勵和技術創新,提升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這對台灣以出口為主的產業因應國際RE100與「24/7全時無碳能源(24/7 CFE)」等倡議對「綠色」再生能源的需求,應可有效提升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2. 建立多元能源供應鏈
(1)引入不同的能源供應商
鼓勵民營企業投資於各類型的電力生產,包括太陽能、風能、生質能、地熱及儲能系統等,並提供政策支持,降低新進供應商的進入門檻,並建立公平與透明之市場競爭機制,將有助於提升低碳電力供應之韌性。
(2)促進地方分散式低碳能源產業的發展
支持地方政府和社區發展小型再生能源專案,如社區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計畫,並提供資金補助和技術支援,除擴大發展分散式低碳電源外,亦發展汰役太陽能板、風機葉片及電動車電池回收利用之循環經濟,協助地方社區建立自給自足的能源系統。
3. 加強與國際能源市場的合作
參與國際能源合作計畫,借鏡學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並探討跨國電力互聯或電力交易之可行性,以協助增強電力供應鏈的韌性。
六、結 語
台灣在再生能源開發上已取得一定成果,特別是在離岸風電和太陽光電領域,雖然面臨一些挑戰,仍須持續擴大發展。今(2025)年8月23日核三延役公投後,雖然沒有通過門檻,賴清德總統表示,請核安會廣納各界意見,盡快完成安全審查辦法,也請台電在法規公告後,啟動舊核電機組自我安全檢查,並且定期向社會報告進度和風險,若符合標準,依法送核安會審議。未來核三申請延役案若獲核安會核准,將使台灣低碳能源供應更多元化。透過政府的政策推動、產業創新,以及國際合作,以提升整體電力供應鏈的韌性與靈活性,台灣有望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建構更為永續的能源未來。
筆者並非台灣電力產業與企業的從業人員,謹以多年來對供應鏈的永續發展議題的探索與學習,與對台灣當前電力供應狀況的初步瞭解,提出個人淺見,就教於各位專家先進。讓我們以長期經濟發展的角度及促進國家安全的考量,共同面對當前台灣電力供應的挑戰,構築更有Agile敏捷的、Flexible彈性的、Sustainable永續的台灣電力供應鏈。
參考資料
1.台灣電力公司網站taipower.com.tw,經濟部能源署網站moeaea.gov.tw
2.SAP「何謂永續供應鏈?」2023年9月
3.「建構永續供應鏈的五個行動建議」,安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服務 曾于哲執業會計師 2022年10月
|